第1689章 分科取士擢人才(六)
明官员们来说,升官最快的就是翰林院了,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,那就是储相之尊,能够进入翰林院那就是进入了升官的高速公路了,尤其是现在,翰林院的权势更重,不仅仅是朝廷的储才之地,更是还要兼任六科给事中,是皇帝的耳目,其不仅处于权力中心,而且能够直接掌握权力。
在翰林院学习之后,外放就是知府和六部郎中级,如果能够混到学士,不管是侍读、侍讲学士,侍郎的帽子就基本上稳当了,所以对于大明官员们来说,翰林院才是最为厉害的地方,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,那三品就是起步价,但是翰林院考选的首要标准就是进士出身。
所以朱载坖认为,现在进士出身的官员可能在数量上不占太大的优势,但是在中高级官员大的比例上,进士出身官员肯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,不管是都御史、尚书侍郎、各寺正卿、少卿,乃至于地方督抚、布按二司一直到到各道、知府等官员,进士出身的官员绝对是占据优势地位的,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的。
所以朱载坖认为朝廷对于进士科实际上还是极为优待的,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仅仅在升迁上具备很大的优势,在职务的选择上肯定是有占有极大的优势的,吏部在分派官员的时候,冲、难、繁、险的地方肯定是要优先分派经验丰富的官员,往往就是吏员、举人出身的官员去,而进士们任职的,一向就是相对比较安定,不那么难治的地方,以保证他们考绩不至于太难看。
对于朱载坖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,张居正也予以承认,张居正提出了一个问题,朝廷开明法、明算两科,取士多少呢?
这确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,现在朝廷主要的取士选官方式是三条,第一自然是科甲出身,三年一科,一科不过四百进士,然后就是举人出身的官员,凡举人会试不中者,可以直接铨选府州县学教职和州县佐贰官,举人选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,一般是到吏部注册候选,候选三年以上、文学可观、年力精壮的举人内拣选官员。
按照吏部题定,凡举人拣选,须经过六道流程。第一步,张贴告示,示限入拣年份。
第二步,举人自行呈明,文选司核验资格。会试后,符合资格之举人、岁贡生,“各具通状,于三月初旬”赴文选司投递,文选司查对选簿年月相同,先期具本题请。
第三步,文选司拣选,拟取双倍人数。文选司核明后,确定“大约拟选人数,举人二分,岁贡一分”,先行“倍取”。
第四步,堂官拣选,公布名单。吏部堂官于文选司所拣举人内再行拣选,“俱年貌器度相应”,“当日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