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6章 秀才利益 全面了解
官员对秀才,“有礼貌之施,有爱养之义,有勉励之道”,秀才可以得到当官的礼遇有加,而没有笞、捶之辱。
在平民面前,秀才穿着用玉色布绢缝制而成的宽袖圆领襕衫公服,头戴纱帽,显得体貌隆重。
平民不可以与秀才平起平坐,只能“惟秀才之容止是观,惟秀才之言语是听。”同时,在一定程度上秀才还可以决定县吏的职务升降。
因为自宣德始,秀才与乡绅开始在地方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,表现在两个方面。
一是县里若要发展重大社会公共事业,首先要听取和征求秀才、里老、甲长们的意见。
二是布、按两司及巡按监察御使考察当地官员时,主要听取秀才、里老和甲长们的意见。
所以,秀才与县官们往往沆瀣一气,相互勾结,相互利用。
秀才本也是明朝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,但从明代中叶后,由于秀才人数急剧膨胀,而官职有限,因而使秀才的仕途受堵,真正能当官的秀才少而又少。
龚鼎孳还说,顾炎武空闲时曾估算过,每县以300个秀才计算,崇祯死之前,大明应该有50多万个秀才。
由于不能做官,又不愿放弃既得利益,再加上科举考试制度衍生出来的空疏腐败的学风,使得只会清议空谈、满口仁义道德却没什么真才实学的秀才们,整天无所事事。
闲着心慌时,他们就纠众滋事,干预和破坏地方事务,搞得地方上乌烟瘴气,鸡犬不宁。
这些人或者勾结不法官吏,胡作非为,而官府又不能惩治他们。
官府如果一旦有拂秀才意的,他们这些人则群起而哄。
这主要是由大明的官吏制度造成的。
龚鼎孳还说,鉴于此,顾炎武曾撰写《生员论》,严厉批判了秀才们的上述种种丑恶行径,并强烈主张废除秀才。
顾横在龚鼎孳说到这里时,忍不住打断道:“此言差矣,读书人多,如果安排妥当,其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”
“况且,我之前没有听顾大哥说过有关秀才的这些事啊!”
“那是因为顾绛后来看你又是弄工业山庄,又是弄道天商行,又是弄新军什么的,需要大量的读书人,就没有必要再说秀才的这些事了!”龚鼎孳笑着解释道。
“原来如此。”
顾横说完,心中暗自感慨:以许用为首的年轻秀才们积极性高涨地主张守城抗清,抵制清政府的“剃发令”。
除了坚守“华贵夷贱”的民族观,捍卫汉族男子束发的文化习俗外,也不排除他们同时也是为